槟榔在中国的历史由来已久,早在西汉年间就有迹可寻。唐宋年间,槟榔还只是士大夫们的奢享美食,用于消遣;到了清朝乾隆年间,更是被列为贡品,珍贵不已。而如今槟榔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,成为寻常百姓的特色食品。历经千年发展,中国形成了独有的槟榔文化,而槟榔文化的发展,也少不了文人墨客的捧场。在他们的诗词作品中, 槟榔 成为表达情绪和心境的载体,亦成为他们抒发情感、歌颂大自然的对象。
槟榔 最早有许多别名,如 仁频 、 宾门 、 洗瘴丹 、 大腹子 等等,它正式被称为 槟榔 也是从文学作品中而得名。西晋文学家左思的《吴都赋》记载: 槟榔无柯,椰叶无阴 ,这两句诗详细描述了槟榔外形上的特点,自此以后, 槟榔 一词流传开来。
槟榔最早是进贡物品,而吃槟榔逐渐演变成炫耀身份与财富的嗜好。魏晋南北朝时,咏物赋、诗兴盛,及至唐宋,到了几乎无物不咏的地步。槟榔味道独特,有食疗效用,加之吃槟榔还可显示社会地位,因此槟榔成为了文人墨客作品中的 常客 。
南北朝诗人庾信《忽见槟榔诗》有云: 绿房千子熟,紫穗百花开。莫言行万里,曾经相识来。 借槟榔抒发惆怅之感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《江南喜逢萧九彻因话长安旧游戏赠五十韵》中描述: 时世高梳髻,风流澹作妆。戴花红石竹,帔晕紫槟榔。 记录了彼时流行的装扮。同时代的李白在《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》中写道: 何时黄金盘,一斛荐槟榔 。此诗正是李白三十岁时第一次入长安干谒时所作。本欲施展抱负,不料遭冷遇,又遇淫雨连绵,生活艰难。故作此诗以抒其愤,寄托了自己当时的穷困处境与苦闷心情。
宋朝苏东坡被流放海南儋州,开始与黎人一起生活,目睹海南姑娘啖槟榔后,吟诗一首《题姜秀郎几间》: 不用长愁挂月村,槟榔生子竹生孙。暗麝着人簪茉莉,红潮登颊醉槟榔。 诗中描述海南姑娘头簪茉莉、口嚼槟榔、芳香袭人的情形。苏轼亲自嚼食槟榔,也有同样的感受: 两颊红潮增妩媚,谁知侬是醉槟榔。 (《东坡草药诗》)。同时,还写了《食槟榔》、《咏槟榔》等诗,通过槟榔记述了当时多彩的生活图景。
在槟榔漫长的发展历史中,文人墨客们借用其来讴歌自然、抒怀表意,在他们笔下,槟榔形象丰满、深远。这些与槟榔有关的作品,在中国传统诗歌文化和槟榔文化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免责声明:市场有风险,选择需谨慎!此文仅供参考,不作买卖依据。